从目前中国国内的情况分析,去年以来的通胀有着和以往不同的通胀特征,经济过热带来的需求拉动型通胀不明显,而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见底、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劳动力成本的“政策性”增长等原因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工业品和劳务价格上升及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加上全球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中的“输入型通胀”和人口因素的“需求拉动型通胀”,这三类通胀交织而行的复杂局面将在中国经济中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为应对10年不遇的通胀,去年以来央行连续多次加息,但效果并不理想,严峻的现实说明,传统货币主义所奉行的“加息是对付通胀的最好货币政策”在国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已经走到尽头,因为,加息对减缓输入型通胀作用不大,反而会加大生产成本,从而加剧成本推动型通胀。此轮物价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结构性上涨,而利率是用来调控总量的,用调控总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去调节结构性问题,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甚至南辕北辙的效果,结构性的矛盾必须通过结构性的经济政策来调节。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联动性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如果世界各国普遍减息,而一个本币升值的国家不断加息,只能导致国际热钱的不断涌入本币升值的国家,加剧这个国家的流动性过剩。目前中美息差不断加大,也封住了我国宏观调控升息的空间,使得以加息为主的从紧货币政策越来越难以实施。
此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宏观调控措施似乎也走到了尽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CPI数据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之达到16%。这是自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之后,22年来的新高。在过去的一年里,央行已经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力度被认为在全世界央行宏观调控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但10多次上调的效果也不明显,只能加剧银行经营困难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因为,银行体系外的流动性和国际热钱流入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难以控制的。
2008-04-25 | 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平衡点
2008-04-24 | 股市会因印花税调低而摆脱困境吗
2008-04-22 | 救市出手已晚需用猛药才能回春
2008-04-21 | 搞垮中国股市的阴谋能得逞吗
2008-04-16 | 股民也是人民需要关心爱护
2008-04-13 | 财政收入高增长下的隐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