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之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服下的两剂猛药,可以挽救经济颓势于一时,却难以根治隐藏在中国经济高增长时埋下的顽疾。“从根本上说,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不足和外贸依存度过高造成的。中国经济未来能否健康持续增长将取决于经济结构调整。”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金融危机之初,主要问题是去库存化。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企业数量巨大,国际需求下降,使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缺乏高端技术等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凸显。”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中国不能长期依赖出口支撑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的情况,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从当前形势看,外需萎缩导致出口大幅下降,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复苏的短板。7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82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7%。进出口已经是连续第7个月双降。
“在外贸衰减之际,更应从战略上反思中国过去长期秉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石建勋表示,在当前情况下,稳定外需不应是恢复过去那种拼价格、拼资源、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效率和效益低下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应是恢复“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不应是强化或过分依赖外贸的拉动作用。
“中国经济中长期的持续增长寄托在经济结构调整,但是这个难度非常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称。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陆续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调整经济结构的方针;本世纪以来,中国也不断加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但是调控措施的成效远未臻理想。
石建勋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应该是建立在内需与出口比例恰当和消费与投资的比例恰当的基础上。未来调控政策应着重于刺激国内消费。”
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外贸出口值同比下降了21.8%,但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江涌表示:“由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受出口影响较大,但是作为中西部地区的消费需求受影响比较小,国内消费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刺激国内消费,需要扭转财政和企业占据国民财富分配大头的状况,通过改革财政机制和全面再分配体制,实现‘藏富于民’,让老百姓有钱可消费;以医疗体制改革推进为契机,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让老百姓有钱敢消费。”石建勋建议。
石建勋还提到,尽快出台刺激消费财税政策,培育消费热点,解决小康社会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消费问题。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的机制、促进中产阶层的发育等等一系列的机制,通过社会改革和新的生活方式培养,形成一个新的耐用消费品时代和以健康旅游休闲为主的新的生活方式消费时代。
“假如我们依旧利用出口退税政策优惠及‘稳定外需’的政策口号来促进外贸增长,短期内不仅作用有限,而且从长远来看,很难避免重蹈由于国际需求衰退,国内无法消化过剩产能就会导致出口企业倒闭的困局,外贸顺差过大,中国外汇储备风险继续积聚,央行购汇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和形形色色的资产泡沫就难以消除。”石建勋提醒道。(来源:2009-7-16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魏珍妮)
期文章连接:2009-07-08 | 国有股转持:“全民财产归全民”新路径
2009-06-29 | 稳定外需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2009-06-25 | 金融监管改革 美欧先放一枪
2009-06-22 | 国有股减持:高明的多赢之举
2009-06-18 | 中国一年来首减美债意味着什么
2009-06-15 | 石建勋:保增长既要治通缩又要防通胀
2009-06-14 | 朝鲜一意孤行的三种灾难性后果 2009-06-05 | 油价暴涨延缓经济复苏需审慎应对
评论